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
首頁 - 實踐教學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牢固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

來源: 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 添加時間: 2025-03-20

 

牢固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

原創 王永貴 紅旗文稿 2025年03月28日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曆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科學内涵的理論闡釋,是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不斷堅定曆史自信的有力思想武器。牢固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是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應有之義,也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領會以“五個共同”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曆史觀的豐富内涵和深遠意蘊  

一百多年來,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确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變化,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出了新的實踐要求,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确道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以“五個共同”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深刻揭示了這一正确道路的曆史根基,科學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向哪裡去的時代之問,是以“兩個結合”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的重要成果。  

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内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要義,即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極大深化了我們黨對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一家”、“和合共生”等理念,創造性地運用于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集中體現了“兩個結合”特别是“第二個結合”,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本源,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新的内容和形式,并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進一步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系統揭示了各民族如何在曆史進程中共同奮鬥、共同發展,展現了各民族如何在實踐互動中共建家園、共創文化。這種共同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承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與鞏固的基礎。新時代新征程,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能夠在理論層面揭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内在邏輯,進而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進一步深化了對民族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展現了各民族交融彙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曆史,不僅說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充分印證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既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高度、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演進曆史長度,來把握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曆史方位的科學思維,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相互關系的系統思考,在不斷深化民族發展趨勢、經驗和規律認識中,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樹立正确中華民族曆史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為正确認識和把握中華文明起源與曆史脈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等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必須遵循相應的原則和方法。  

堅持唯物史觀的科學方法。唯物史觀是我們認識把握曆史的根本方法,也是我們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堅持用發展的、聯系的、全面的觀點來看待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曆史過程,以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大曆史觀來把握其内在特征,用整體的大視野、大格局來把握曆史中國與現實中國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從而在更大的曆史活動空間中展現中華民族源起、發展、演進的豐富曆程;以更大的時間跨度來把握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内容、形式及其規律,進而更好地認識各民族在實踐中所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和曆史必然。  

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偉大民族創造偉大文化,偉大文化滋養偉大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曆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與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刻的内在耦合性,在推動中華文明現代轉型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實踐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撐。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辯證分析了“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文明”等關系,強調各民族文化在互鑒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在各民族持續交往交流交融中賦予中華文明深厚曆史底蘊,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始終堅定文化自信,以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涵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鞏固以“五個共同”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曆史觀的文明根基。  

堅定批評錯誤曆史觀。一段時期以來,一些人以所謂學術研究、理論創新為由,通過肢解曆史、歪曲曆史、虛構曆史等手段,提出了一些關于曆史問題的錯誤觀點,具有一定迷惑性與極大危害性。我們必須認清錯誤史觀的危害,牢固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準确認識中華民族曆史的發展脈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曆史依據。  

三、樹立正确中華民族曆史觀的實踐路徑  

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貫通曆史與現實、熔鑄理論與實踐,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曆史研究。繼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演變路徑及其多元一體格局的曆史變遷,全景式梳理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到自覺的實踐曆程,總結概括其形成特點、變遷規律和前進方向,不斷深化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的曆史認識。在此基礎上,持續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深入探讨各民族交融彙聚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豐富史實,集中研究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的過程,深入分析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奮鬥曆史,鮮活呈現各民族共同書寫悠久曆史的案例,生動描述各民族共同創造燦爛文化的經曆,深刻闡釋各民族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脈絡,加深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認識和認同。  

積極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建立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制機制為抓手,加強常态化長效化建設,将其納入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體系之中,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活動在民族地區開花結果,推動黨的民族理論創新成果入腦入心,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全面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創新運用豐富載體、新技術手段等進行文藝展演、文博展陳、文學創作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教育引導各族群衆牢固樹立正确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同時,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号和中華民族形象,打造一批接受度高、充分吸收現代文明成果的文化标識,在樹立正确的中華民族曆史觀中激發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團結奮鬥的熱情,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有形有感有效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方面,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聚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進程,重點講好中國共産黨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曆史故事,特别是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采用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向世界講好中華民族發展故事,不斷打造融通中外的民族議題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新體系,積極構建對外傳播的交流平台和載體,向世界講述中國共産黨帶領各族人民增進民生福祉的發展曆程,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團結奮鬥、包容和平的時代風貌。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師範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首席專家)

   (任引沁編輯)

  

編輯/任引沁
審核/任引沁、李靖、任引沁

浏覽量:2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