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
首頁 - 實踐教學 - 教育論述

創新創造是浙大的精魂 ——在浙江大學2025年春季研究生畢業典禮 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馬琰銘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ZJFhaZNgR4a18owHGl1qCA 添加時間: 2025-04-02

 

創新創造是浙大的精魂

             ——在浙江大學2025年春季研究生畢業典禮 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馬琰銘 2025331日)

親愛的同學們: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春和景明,草木榮欣。在如此美好的求是園,在如此美好的春光裡,我們迎來了2025年春季研究生畢業典禮。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各位畢業生送上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福!向各位老師、家長緻以最親切的問候和最誠摯的感謝!

這是我到任浙江大學後參加的第一場畢業典禮,既滿懷喜悅,又深感遺憾。喜悅的是,同學們學有所成,即将開啟新的征程;遺憾的是,同學們就要離校,不能直接為大家服務。可以說,在浙大,我是新人,你們是老生;在職場,我是老人,你們是新手。新陳交替,是生命的常态,也是發展的常态,以從容的心态辭舊,以奮進的姿态迎新,才能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的堅定!

今天是我到任的第四天,這些天我在深入學習浙大的光榮傳統,走在草木蔥茏、生機勃勃、大師雲集、人才荟萃的求是園,我一直在思考要給同學們說點什麼。在宣布我任職的會議上,我曾講“一入浙大門,就是浙大人。”但要成為真正的浙大人,不但要有其“形”,更要有其“魂”。那麼什麼才是浙大的精魂?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18次到浙大考察調研,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寄予厚望,要求促使“會讀書的人”成為“會創造的人”。正如我們的校訓“求是創新”,從中國古代哲學的體用關系看,“求是”是“體”,是浙大根本性、内在性、本質性的要求,“創新”是“用”,是浙大表現性、功能性、作用性的要求。我個人理解,創新創造是浙大的精魂所在!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全球經濟和科技創新格局深刻調整,這是創新創造大量湧現的“春天”,這是年輕人實現價值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年:“敢于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作為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年輕人,這是你們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春天”。在校期間,你們學理論、做實驗、碼代碼、理數據、寫報告,你們進課堂、下田間、進工廠、入社區,經曆了從現象中探尋規律、在實驗中驗證規律、通過應用實踐規律的過程,這一切都讓浙大的精魂深深融入你們的血脈、刻入你們的心靈,這将是你們值得一生珍藏的财富和榮光。

竺可桢老校長對浙大學子曾有“兩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将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第一個問題,你們的順利畢業已經做出了漂亮的回答;第二個問題,要你們在今後的作為中來回答、來探索、來實踐。我期待,每一位同學都能用創新創造來給自己、給家人、給社會、給國家、給民族乃至給世界一個響亮回答!值此畢業之際,我想與大家談談對浙大精神的體悟,與大家交流,與大家共勉。

第一,海納江河,是創新創造的基礎。這一精神的實質是“博觀”與“約取”、“厚積”與“薄發”的有機統一,強調廣泛學習而取其精華、深度積累而逐步釋放。李斯在《谏逐客書》中有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浙江大學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得益于建校之初就确立的開放包容的大格局,形成了學科交叉、科教融彙、産教融合和全球開放的創新生态,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比如,浙大西遷時期,彙聚了一大批蜚聲海内外的著名科學家和人文大師,奠定了學科融合、多元彙集的基石。求知求學、創新創業,也是如此。

同學們,你們在學校不拒涓滴的學習,已經積澱了厚重的學術底蘊,練就了紮實的實踐技能,具備了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将來走出校園,你們将面對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們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态,勇于打破慣性存在的學科邊界和認知邊界,悅納與自己相同、相似的人、事、理念,更要悅納與自己不同、迥異的人、事、理念,這些差異往往是創新創造的源泉,如果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将有助于彌補你們的短闆、豐富你們的思路、鍛煉你們的才幹、成就你們的事業!

第二,啟真厚德,是創新創造的根本。這一精神的内核是“求真”與“求是”、“治學”與“修身”的有機統一,強調的是學術獨立而追求真理、涵養品德而複性明體,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德才兼備”。學術探索也好,創新創業也罷,都離不開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更離不開道德修養的培根固本,二者好比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浙大的沈之荃先生,是中國稀土催化聚合學科的創建者之一,她在學術上嚴守“實驗結果必須重複驗證”的規範,主動申請到國家艱苦地區工作,年近七旬仍親自為博士生清洗實驗器材,是德學雙馨的典範。

同學們,你們離開校園後,也将走向不同的崗位,但無論什麼時候,都希望你們能夠秉持“隻問是非、不計利害”的求是精神,都能養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良好品德,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來涵養自己的德性,這将使你在順境中勇猛精進、不失方向,這将使你在逆境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這将使你成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也将使你成為創新創造路上勇敢的“開拓者”和“弄潮兒”。

第三,開物前民,是創新創造的途徑。這一精神的本源是“學術創新”與“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強調的是學術服務社會、引導民衆、關懷民生的職責和使命。去年12月,梁文鋒校友領銜的“深度求索”團隊,在人工智能領域掀起創新風暴,不僅打破了西方大模型技術壁壘,更以開源戰略重構行業生态,讓中國人能夠更加便捷地使用人工智能。近日,學校狄大衛教授和趙保丹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半導體技術造就了世界上最小的LED,梁廷波教授團隊研發的溶瘤病毒療法打開了晚期肝癌治療的新局面,諸如此類創新創造都是浙大人“開物前民”的生動實踐。我想,這些成就中一定有在座老師和同學的貢獻!

同學們,你們即将步入社會,你們的學術研究和工作實踐,不單單是你們養家糊口的“飯碗”、成就榮耀的“光環”,更承擔着服務人民、造福社會、回報世界的光榮使命。希望你們不斷拓展學習的廣度、知識的寬度和認知的深度,努力取得突破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毛主席說:“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我理解,這種精神與浙大“開物前民”的精神是高度一緻的,我熱切地期待着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這樣的人——“大寫的人”!

第四,樹我邦國,是創新創造的追求。這一精神的要旨是處理好“小我”與“大我”、“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強調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強國擔當的奉獻精神和崇高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才能真正激發創新創造的動能。回望浙大發展史,無論是“我願以身許國”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的王淦昌,還是“讀書不忘救國”的微分幾何學派開創者蘇步青,都是浙大人“樹我邦國”精神的生動寫照。再看浙大的今天,浙大人深耕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創新創造,“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為繞月探測工程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嫦娥系列研制團隊的“定海神針”。在強國使命引領下,浙大師生将科技成果與國家需求、人民期盼、人類福祉緊密聯系,在清潔能源、盾構裝備制造、飛機數字化裝配、腦與腦機融合等領域承擔了一批國家戰略任務,實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

同學們,希望你們堅持服務國家的最高追求,常懷“人民至上”的使命責任,不斷磨砺自己的洞察力和創造力,勇敢探索科技發展的“無人區”和未知世界的奧秘,鍛煉準确把握問題核心關鍵、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的能力,用創新創造撐起國家和民族堅挺的脊梁。

以上是我對浙大精魂的粗淺體悟。浙江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力倡“知行合一”。同學們的身心已經镌刻了浙大的精魂,希望你們今後繼續踐行浙大的精魂,以自己的創新創造為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類發展做出浙大人更多更大的貢獻!

同學們,“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新征程上,無論你身在何方,母校都将與你同行!請大家相信,母校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校園裡的綠蔭能驅散所有的煩惱,食堂裡的美食能治愈疲憊的心靈,課堂裡的老師能給予最真誠的溫暖,浙大永遠是你們的摯愛和摯愛你們的家!



  (任引沁編輯)
  

編輯/任引沁
審核/任引沁、李靖、任引沁

浏覽量:1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