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
首頁 - 實踐教學 - 教育論述

深刻領會教育強國的科學内涵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紅旗文稿》2025/2 作者:安钰峰

來源: 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 添加時間: 2025-01-27

 

深刻領會教育強國的科學内涵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紅旗文稿》2025/2 作者:安钰峰 2025-01-27 11:21:46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教育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深刻闡明了教育強國的科學内涵和基本路徑,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教育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中的地位更加突顯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着既定目标紮實邁進”。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闡明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意義。

  先導任務。縱觀人類曆史,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着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着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着民族複興和國家崛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争空前激烈。我國在建設教育強國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仍存在不少差距、短闆和弱項,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依然任重道遠。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主動超前布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拓新局。隻有首先建成教育強國,完成好先導任務,才能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打下堅實基礎,進而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提供有力戰略支撐。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朝着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标紮實邁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作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決策。從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到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實現,再到教育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效更加顯著,人民群衆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教育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教育綜合改革更加深入,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更加彰顯,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2023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學曆教育在校生2.91億人,專任教師1891.78萬人。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專章部署,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号角,體現了鮮明的系統思維,既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又強調了三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而教育是根本。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特别是要發揮好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是充分發揮教育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進程中戰略支撐作用的具體要求。

 

 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科學内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争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科學内涵,體現了鮮明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教育事業的規律性認識,為建成教育強國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屬性。教育作為意識形态的前沿陣地,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思政引領力。思政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其他各門課程思政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和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豐富拓展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持續增強思政課程和思政工作的吸引力、針對性、實效性。要注重運用新時代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成功案例,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在拔節育穗的關鍵時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信心,樹立報國強國的遠大志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争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做勇立潮頭、挺膺擔當的奮鬥者、奉獻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民屬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持續鞏固“雙減”成果,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後服務質量。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提高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通過補短闆、強弱項,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斷提升民生保障力。要充分釋放教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推動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以教育強國助推經濟強國、文化強國、民族複興。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緊密⏭➰,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社會協同力。

  牢牢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之基。無論是強國建設的布局落子,還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内在邏輯,都要求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不斷提高人才競争力,這是教育強國的重要标志。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良性互動,不斷提升科技支撐力。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争力和話語權。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三、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

  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事業之所以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着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正确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範有序和激發活力、紮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行穩緻遠。

  正确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這一要求把教育強國的戰略先導作用和根本價值追求有機統一起來,明确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重點和最終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根本目标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最終的價值追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提供有力支撐。要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到更加突出位置,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着力打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更高質量更加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正确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這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深刻把握,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指明了方向。培養人才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知識學習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标。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五育并舉”,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夯實學生知識基礎。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評價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以升學率評價學校的導向和做法,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正确處理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就成為衡量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标準。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适配性、有效性就要從适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适配機制,順應新時代強國建設需要,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布局、專業設置,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動态調整學科專業機制,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着重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努力讓每一位人才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

  正确處理規範有序和激發活力的關系。管理規範、秩序井然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精進不怠、活力迸發是學校應有的狀态。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深化改革創新中激發教育發展活力。要完善學校管理體系,提升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和服務管理水平,強化從嚴治教機制,不斷健全教育管理制度體系,有效防範化解學校安全風險,築牢高校意識形态安全防線。辦學有規律,學校有主業,學校是辦學主體,要盡可能把資源配置、經費使用、考評管理等放給學校,保證學校事情學校辦。要着眼于老師要“教好”、學生要“學好”、學校要“管好”,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成伴随每個人一生的教育、适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以改革添動力、增活力,讓廣大教師潛心育人、大膽探索,讓廣大學生朝氣蓬勃、追逐夢想。

 

  正确處理紮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獨特的曆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确保我們培養的人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隻有紮根中國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我們還要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這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途徑。要把握世界教育強國的共性特征和規律,博采衆長、兼收并蓄,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作者: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校工會主席,研究員)


   (任引沁編輯)

  

編輯/任引沁
審核/任引沁、李靖、任引沁

浏覽量:1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