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學内涵
文 / 劉建軍 特尼格爾
2023年9月9日,在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緻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個方面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了科學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為辦更好的教育、培養更優秀的教師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上的引領,為廣大人民教師樹立了奮鬥的榜樣、點燃了前進的明燈。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首先要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學内涵。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從“萬世師表”的孔子到近現代投身于教育事業的蔡元培、黃炎培、徐特立、陶行知,再到當代的“人民教育家”于漪,都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堅定捍衛者和忠實實踐者。“心有大我”是相較于“僅有小我”而言的,是指心中不僅有個體自身,而且心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将個人對教育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至誠報國”是指以純淨的赤子之心和堅定的愛國之情,矢志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繁榮奉獻自己的力量。“心有大我”是“至誠報國”的觀念和情感上的基礎,“至誠報國”是“心有大我”在行動中的展現,二者結合升華為一種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神聖追求和目标,不僅指教師要做好眼前的教育教學工作,将教師工作當作謀生手段,更是指教師需要将其視為事業、一生的“志業”、畢生的追求和信仰,為其奮鬥終身;不僅包含着教育教學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以熾烈真誠的教育激情追求以及探索教育規律、提高生命質量和價值的神聖信仰,更是帶着對國家、民族以及人民所懷有的使命感,将這一份信仰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以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報效國家和人民的崇高信仰。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出自《世說新語》,“則”為“準則”,“世範”指“當世人的典範”,意思是言行舉止成為舉世法則。“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師成為學生言論和行為的示範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學生直接接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這個意義上,教師的言行舉止、道德情操能否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教師能夠在自我錘煉中得到道德上的提升。教師要求學生學會的,自己要先學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另一方面,“其身正,不令而行”,當教師做到求真務實、身體力行,時時以身作則、處處為人師表時,學生也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教育家的影響力不僅來自于他們傳授給學生的教學内容,還來自于他們在教學時堅定的語氣、認真的态度、充足的底氣以及不經意間的眼神和動作;不僅來自于深厚的學養和卓越的能力,更來自于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嚴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德藝雙馨的人格魅力和關愛學生的真摯情感。正因如此,教育家才能夠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的典範。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春風化雨育桃李,潤物無聲灑春晖。“啟智”不僅是指智力的開啟,更是智慧的啟迪。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給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智識”,幫助學生掌握統領知識的智慧。“潤心”是指用思想和真理的力量滋潤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學生的靈魂。“啟智”和“潤心”的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分别指向智育和德育兩個方面。挖掘德育和智育的内在聯系,德育其實也能起到“啟迪智慧”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潤心”也可以成為“啟智”的前提和基礎。“因材施教”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标,針對學生的個别差異和具體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尊重教育規律,全面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循循善誘,挖掘學生的長處,助其成才。“啟智潤心”是主要内容和目标,“因材施教”是方式方法。正是因為有了前者,後者才有了落處;正是因為有後者的實施,前者才能更易于實現。在教師群體中,教育家往往更能掌握“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智慧。他們匠心育才,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和特點,能夠為學生心靈種下真善美的種子,喚醒學生無限的潛力,激發學生前所未有的創新,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出彩的機會。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學習的正是教育家這般“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說:“做了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在學做老師”。廣大教師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永遠學習、永遠進步。“勤學”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同時還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好老師”,更要學習“如何做一名教育家”。“笃行”是努力踐履所學,将所學落到實處。“勤學笃行”要求廣大教師以精湛的學識、深厚的學養、“笃行而不倦”的态度,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做好培根鑄魂的教書育人工作。“求是”指追求真理;“創新”則是學術研究的生命力,沒有創新的科學研究是缺乏靈魂的。“求是創新”要求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精心鑽研教育教學規律,在從事科學研究時要全神貫注、專心緻志、虛心求真、艱苦探索。教育家是勤學的,他們常常秉持虛懷若谷、開放包容的态度勤奮學習,形成紮實深厚的知識體系,向學生傳遞更廣闊的知識、更深刻的思想,讓學生思維更廣、眼界更寬。教育家不僅時常更新知識體系,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創新、廢寝忘食地開展科學研究、嘔心瀝血地積累深厚學養,充分展現了“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有理論研究和實踐積累,也要有為教育事業奉獻的決心和行動,更要有争當教育家的追求。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樂教”是指以教書為快樂的源泉,不僅喜歡教書,不以教書為苦為累,而且能從教書中獲得樂趣。孔子曾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說明,以教書為樂的人比單純以教書為謀生手段的人境界要高很多。“愛生”是指教師愛護、尊重、鼓勵、➿⚽✨➿和包容學生;一視同仁地愛護每一個學生,不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理解學生所思,洞察學生所想,溝通學生心靈。這份愛是有溫度的愛,是真心為學生考慮、發自内心地想要學生好的殷切期盼。“樂教愛生”為教書育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奉獻精神”是指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甘為人梯、甘當鋪路石的高尚情懷,也指教師如春蠶、蠟燭般地對教育事業投入時間、精力、心血、精神和情感。“仁愛之心”不僅包括對學生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愛,還包括對宇宙萬物的關切和對天下蒼生的同情。“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包含了對學生真摯的關愛、對教學的激情與熱情、對教育事業的奉獻。這一份愛是大愛,是對民族的愛,是不怕苦、不怕累、不屈不撓的精神狀态,也是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堅定不移的頑強精神。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我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來的高尚志向和光榮傳統。“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正體現了這一志向和傳統。“胸懷天下”是指心系世界發展趨勢、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人民的生活,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和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以文化人”指傳播人類先進的思想,也指用自己的精神世界影響他人的精神世界。“道”是指客觀世界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包括人生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隻有經曆過一番認真的思考、艱苦的探索後,才能對追求的道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堅定信念,從而通過傳道來影響他人。“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師将自己對教育事業的追求投入到國家建設的宏偉事業中,要求廣大教師關注世界、關注社會、關注人民生活,承擔社會責任,做到“立學為民、治學報國”,赓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用文化的力量塑造、影響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襟、廣博深厚的紮實學養、懷質抱真的高尚品德影響學生和身邊人,傳播真理、傳播大道。 新時代新征程,要全面弘揚教育家精神。第一,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職責,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莘莘學子厚植家國情懷,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第二,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堅守高尚崇高師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第三,秉持“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帶着堅固心和長久心,帶着忠誠和堅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涵養深厚學識,踏實做學問、潛心搞研究,做學生成長成才的指路人。第四,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溫和親切地塑造學生的精神世界,滋潤學生的心靈,陪伴學生健康成長。第五,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默默奉獻,用愛培育愛、傳播愛,用大愛書寫人生。第六,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立足民族又望向世界,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胸懷國家、胸懷人民幸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11月2日第5版
(任引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