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認識,6月10日遼甯省教育廳聯合人民網共同開展大學生“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課”活動。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領導對此高度重視,陳錫德院長就組織觀看提出了具體要求,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以上課班級為單位,組織師生進行了線上收聽收看。
本次思政大課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學部主任王巍系統講述“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有關情況”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課程内容豐富翔實,讓學校師生進一步了解到探源工程的基本情況與主要成果,感知中國文明曆史的深邃厚重,為我校師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其豐富内涵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金莎娱乐官网最全网站教師認真收聽收看了“文明探源思政大課”,撰寫了學習體會。我們把老師們的體會進行了編輯,供大家學習。
朵麗尼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稱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曆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預研究。在預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2004年,在全國範圍内衆多古文化遺址中,選定了河南鄭州大師姑遺址、河南靈寶西坡遺址、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河南新密新砦遺址、河南洛陽偃師二裡頭遺址及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等中原地區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城邑為第一階段重點發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遺址。期間還通過對浙江良渚遺址、陝西石峁遺址等都邑性遺址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掘,并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最終融彙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陽偃師二裡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筚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堅實的考古材料和綜合研究成果證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實可信的曆史1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一定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新時代的中國民族文明推進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董嬌: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曆者、見證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經曆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處文化遺産就包含着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一件文物承載的就是一段厚重的曆史。一件件珍貴文物、一處處曆史遺址穿越千年風霜,向我們生動講述着中華文明如何從涓涓溪流彙集為江河大海。今天通過觀看我們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課,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通過學習,讓我們了解到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就已經進入文明社會,兩千兩百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早在夏商時期,我們就開始栽培稻,就能制作賈湖骨笛、七孔玉刀、乳釘紋銅爵,我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建造餘杭良渚古城、神木石峁城,我們的技術已經歎為觀止。在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中,我們每個人應該培育起文化自信。這一件件古物,一處處遺址,讓我們知道了我們從何處來,更讓我們明确了我們應該向何處去。“凝聚民族之魂,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通過學習,讓我們實現了與文物的“交流”,與曆史的對話,勢必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中國人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張朝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筚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一件件珍貴文物、一處處曆史遺址穿越千年風霜,向我們生動講述着中華文明如何從涓涓溪流彙集為江河大海。
今天通過觀看人民網直播的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課,讓我了解到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就已經進入文明社會,兩千兩百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通過學習,讓我實現了與文物的“交流”,與曆史的對話,讓我再次激蕩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信心、決心、雄心。
許英紅: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通過學習“同一堂課文明探源思政大課”,跟兩位專家了解到我國考古的發現特别是近些年的發現,了解了中華文明如何起源、何時形成、如何赓續、特點有哪些、在世界古代文明發展史上地位怎樣等問題,這糾正了我以往的認知:中華文明是從夏商開始的,三四千年的曆史。我了解到,我國有上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化史,這真的刷新了我的認知。考古發現的器物,作為實物遺存,看得見、摸得着,人們可以更加直觀了解各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曆史場景、中國文明的輝煌,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脈絡,這說明了考古事業的重要性和意義。我的一點重要體會是:中華文明基因的共性因素有以玉為貴、龍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禮儀制度、合和思想。我認為這個課程很有意義,更加完整準确地講述中國古代曆史,更好發揮了以史育人作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教育引導群衆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認識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梁曉飛:作為一名新晉思政教師,以一檔電視節目的形式觀看思政課确實讓我耳目一新,和傳統的思政課相比,我們以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進入原本枯燥的思政學習,有很快的代入感,而且興趣也随之即來。本次節目的主題是文明探源,雖然與自己所學專業關系不大,但是一件件珍貴文物,一處處曆史遺址,穿越千年風霜向我們生動講述着中華文明如何從涓涓溪流彙集為江河大海,了解從何處來方知向何處去,探尋文明起源培育文化自信……感受到探源工程的壯觀偉大,研究成果的碩大,學術意義的重大……最為感興趣的是良渚文化社會,以發現大量玉器著稱,其中最為精美者發現于最高等級墓葬,玉器花紋複雜精美、主題單一,表明良渚社會信仰的高度一緻……作為一名思政教師,今後要通過多種學習途徑進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争做一名“要給學生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的老師。
宋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今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給我們帶了一場精彩的大課,讓我們了解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和啟示,談及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赓續、地位等,這也是我們重要的課題研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也是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對五十處考古發掘研究,形成重大成果,就是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從剛開始的傳說得到了考證。讓我們更加清晰,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曆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自身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
徐薇:今天下午我收看了《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課》,這個節目非常精彩,感觸頗深。當今時代,随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要“瞻前顧後”。“未來已來”這個詞很流行,但不要忘了“過去未去”。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豐厚的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彙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如今我們要蘸着曆史的筆墨,去書寫新的曆史,我們要從新時代的新征程去端詳中華文明,從中國文明的坐标去觀察中國式現代化。
徐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今天在人民網客戶端觀看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和中國科學院曆史學部主任王巍研究員講述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認識,非常受觸動。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瓶窯和德清縣境内,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距今5300-4000年,是長江下遊太湖流域古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良渚遺址以分布廣、面積大、遺存豐富而著稱。不僅是中國,也是整個東亞地區最早的文明遺迹。特别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标志着良渚遺址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凝聚在遺址中的中華文明,曆久彌新,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自強的不竭精神動力來源。
劉宴銘:今天的《同上一堂思政課》主題為文明探源,講述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和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認識。通過觀看此内容,不僅可以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可以感受到祖國榮耀的一面:中華文明如此突出的連續性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曆史延續性,讓我們更多的理解過去的中國,更多的感受現在的中國,更多的聯想未來的中國。青年興那麼國家興,青年強那麼國家強,青年有志向,有本事,有擔當,國家就會有将來,民族就會有盼望。如學有餘力,請大家把《同上一堂思政課》當作個“課堂”,通過進展更深化的思索和探究,我們可以采納行動,為自己、社會和世界擔當更多的責任。為此我們必須要與祖國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我們要時刻為祖國做奉獻,而不是從祖國母親那裡索取些什麼,隻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不斷地進步,我們的祖國才能不斷地發展。
張鐘蓦:今天下午,我看了文明探源思政大課收獲頗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确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誠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作為新時代的一名青年思政課教師,更應該認真學習悠長曆史文化,深入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底氣、骨氣。
姚琦雪:今天觀看了“同上一堂中華探源思政大課”。課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老師,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情況和重要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老師,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階段主要成果。通過學習,我初步了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研究,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其中所揭示的中華文明豐富内涵和燦爛成就,極大地增強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激發中國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文怡然:作為一種破壞國人曆史觀和價值觀的有害思潮,曆史虛無主義向來不遺餘力地攻擊中國曆史和中華文明。其中不乏中國曆史僞史論、中華文明西來論的種種謬論推波助瀾。這些論點以中華文明在曆史上的一些研究空白和待解謎團為突破口,用其謬論迷惑國人。文明起源探索是實證中華文明5000多年曆史的關鍵環節。文明探源利用科技創新,将基因圖譜科技、物理學、地理學方面的高精尖技術運用到曆史研究和田野考古實踐,可以清晰地破解曆史虛無主義對中華文明起源上的種種謬論,是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看待中華民族曆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實踐。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加強學習,增長曆史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青年人建立曆史自信、夯實文化自信、鞏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應有之意。
王曉敏:我于6月10日觀看了遼甯省大學生思政大課“同上一堂中華探源思政大課”,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老師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學部主任王巍老師為我們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項目成果、文明探源四個階段的成果,并介紹了二裡頭文化遺址、良渚等相關文化遺址的情況,梳理了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脈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中國人民及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深入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對于我們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思政教師,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中,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們的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同學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牟娜: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近年來,從“漢服手辦”到“考古盲盒”;從國風熱潮,到全民打卡博物館的流行風;從《典籍裡的中國》引發的文化沉思,到《千古風流人物》串起的詩歌曆史;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多樣鮮活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風、國潮風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今天這堂課上,通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的講解,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文化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讓當代青年了解中華文化是什麼,還要在展示文化的過程中弘揚守正創新的文化精神,讓當代青年體會到我們的文化意味着什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給了我們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這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必修課!
(王曉敏,畢箐箐組稿,任引沁修改,陳錫德審定,張鐘蓦編輯)